東京近郊|水庭裡的自然與不自然

Hannah Chu
7 min readFeb 26, 2020

--

此篇原文刊載於個人部落格 Hannah Chu|初級主婦

到日本後,緩慢蒐集旅遊清單成了生活日常。

過去即使看見有興趣的日本城市或空間,總想著「應該沒機會去這種小地方吧。」,現在則顛倒過來,既然已經身處這裏,任何地點都有可能不按牌理成行,例如這次的公路旅行、這次的那須、這次的水庭。

水庭的照片躺在資料夾一段時間了,是那種遙遙無期不曉得何時能成行的資料夾。這次規劃公路旅行時,配偶規劃行車路線時説了,得從栃木向上經過那須再接福島⋯⋯,話還沒說完,我立即抓住浮木:「那須的行程交給我!」,於焉順利成行。

水庭位於一處鳥可以安心生蛋的微荒郊野外,若非自駕可能有點難以抵達。沿途景色讓我想起宜蘭的鄉間小路,路旁有外型雜舊的商店、手寫紙板充當招牌的攤販、看不出修整痕跡的草叢樹林。一個彎轉過去,小小的招牌、小小的手寫字體寫著「art biotop」,目的地抵達。

那須的秋季公路風景

參觀水庭需要事先透過 E-mail 或電話預約,依照選擇的方案不同,時段也會不同,且不單售參觀門票,需搭載art biotop提供的諸種服務,例如住宿、午晚餐、下午茶,最便宜的一種是水庭與行程紀念品的合售,雖說較為便宜,也得花上 2,500 日幣,當天與我們一起的其他遊客多是選擇此種模式。

但來都來了,如果時間充足的話,我更想要悠閒地享受午餐,將自己的身心靈都調整成這個地方的步調,不疾不徐等待著被飽滿的狀態,再進行水庭的見學之旅。

art biotop 的建築風格,日式簡約中帶有西式現代氛圍

我們到訪的那天,天氣並不算好,氣溫約略只有 5 度,加上位處山區,刺骨寒風陣陣吹來,一踏出車外就冷得哆嗦。

art biotop 的揉合日式簡約與西式線條,不難想像這裡是開幕後就萬分熱門的景點。進入建築物本體後先表明來意,店員小姐笑盈盈地讓我們填寫一些基本資料;視線稍微掃過整體空間,這裡就是客人用餐、喝下午茶的地方,牆上掛著些許畫作、空間綴有色彩適當的植物。

填寫完畢後,距離預約的時段還有點時間,店員小姐表示我們可以先隨意走走,並説前方有條小小的溪流,景色相當不錯。

裡頭的用餐空間舒適自在
前方溪流的可愛景致

時間一到、同樣預約這個時段的遊客們紛紛到齊,方才接待我們的店員小姐,揹著以前國中老師會用的那種麥克風向大家問好,並簡要地介紹參觀前的注意事項,包含可能會遇到野生猴子或是,請不要驚擾牠們並快速通過;另外也要盡量踩踏在石子上,避免傷害土地上的植被。

順帶一提,雖然在場遊客貌似只有一組日本人,但解說還是全程日文,我們七拼八湊大概可以聽懂她的意思,不曉得如果提出質疑的話,他們能不能改成英語說明。

她帶我們穿過建築旁的小徑,走出被精心打造過的區域,來到右邊正在建造工地,左邊則矗立著「水庭」招牌的斜坡。

說實在的,走在這段路上時,一直難以想像水庭到底會座落在什麼地方?這裡不像會出現照片上看起來的那種寬闊與無爭。

不過問題很快就得到解答,水庭就夾在 art biotop 主體建築與工地中間。可能是因為當天天色陰暗、沒有陽光,冷颼颼的風又不停地吹,第一眼看見水庭本體時,心中失禮地浮現「蛤?」的想法,所幸店員小姐很快地開始解說,在聽了建築設計師的各種想法與巧思後,慢慢地又被感動掩蓋了。

若要前往水庭,得先走過這條小徑

水庭的誕生

水庭由曾在妹島和世麾下的石上純也設計,早在水庭問世之前,石上純也就拿過不少建築獎項,是炙手可熱的一顆新星。

水庭位處的這塊土地,原先是蔓草叢生的森林,後來被人開墾為水田,又被改為牧草地。在森林、水田與牧草地這樣的歷史軌跡中,擷取出水、木、苔三種原先就存在的元素,以人類的當代角度,打造嶄新的自然樣貌。

水庭的樹木

水庭裡的每一棵樹木,都是自周圍環境平行移植而來,由於技術困難、費工費時,除了一天只能移植 2 棵樹木以外,天候不佳與冬季都無法動工,因此水庭花了整整四年時間,才順利移植共 318 棵樹木。

水庭的池塘

水庭裡頭大大小小的池塘共計有 160 個,而其大小則依照周圍環境有所變化,若是周圍樹木的間隔寬,池塘的尺寸就會比較大,反之就會比較小,以顯示空間的平衡感;池塘裡的水則與鄰近的黑尾川溪水循環,呼應鴨長明在《方丈記》中提到的:「川流之水不息,但已非原來之水。」

水庭的飛石

所謂的飛石,日文寫作飛び石,就是庭園裡頭的踏腳石。透過飛石,旅人能在注意腳下路徑的同時享受更多樂趣,並體驗內心緊張與開放空間的矛盾相依感。

水庭的日本意象

水庭連接的,還有日本極具盛名的和式庭園。和式庭園原先就蘊含人類與自然共生共處的意象,而水庭則是一方面串連當地開墾軌跡、一方面重新塑造日式庭園的定義。此外,入口處則是取自日本住宅玄關、走過狹小的階梯與走廊,開闊的客廳豁然眼前的概念。

因為害怕踩踏到苔蘚的小心翼翼,突然意會到這是一種微小卻深刻的警示:人類理當尊重、保護自然。

上述幾點是附贈的手冊裡頭所傳遞的大意,與當天店員小姐現場導覽的內容差不多,在得知這些細節後,確實每跨出一步都感受到「緊張與放鬆」的矛盾感,因為害怕踩踏到苔蘚的小心翼翼,突然意會到這是一種微小卻深刻的警示:人類理當尊重、保護自然。

風呼呼地吹,穿過深秋早已枯黃的枝木,吹落來不及頑強抵抗的深色葉片,掉落在小小的池塘水面上,漾起漣漪;這裡的面積比阪神甲子園球場與東京巨蛋球場都大,足足有 16,670 平方公尺,十多位旅人穿梭其間,還顯得鬆散。

除了樹葉沙沙彼此摩擦、寒風吹得顫顫發抖,還有旅人彼此交談微弱的聲音外,這裡一片寂靜。

雖然店員小姐強力推薦我們可以靜靜體會自然的轉變,或是坐在石椅上浸淫在哲學思考中,但當天真的太冷,風真的太刺骨,連我這個自詡上輩子戶籍北歐的人,都被寒風吹得有些頭痛,撐著拍了點照、走完一圈,沒有停留太久的餘裕,不爭氣地趕緊回 art biotop 喝杯熱茶,結束這回合。

結論是,這裡的特別與意象,確實值得專程過來看過一回,甚至因為那天氣候不好、不能仔細觀察的關係,我也計畫未來(不知何朝何夕)於不同的季節裡再造訪一次。

結束後配偶一邊喊冷,一邊說「讓這裡自由生長不就是最自然的事情嗎?費那麼大的功夫,就是最不自然的吧。」嗯或許吧,但如果這塊土地非得被開發、被利用、被拿來賺錢,這何嘗不是最好的解法呢?

--

--

Hannah Chu
Hannah Chu

Written by Hannah Chu

現居日本,紀錄那些到過的遠方,偶爾可能抒發一點日常雜談。

No responses yet